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EHA中国之声]靳凤艳教授:HIF-1作为多发性骨髓瘤高危患者的分子学标志物与耐药密切相关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6/26 14:03:22  浏览量:2409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高危亚型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不良,迄今缺乏有效的治疗对策,是目前临床MM治疗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在第22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我国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靳凤艳教授的一项研究(大会摘要号:LB2602)入选大会的Late Breaking Abstract。本刊特邀请靳教授将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靳凤艳教授
  1q扩增是一类常见的高危亚型MM,其对当前包括硼替佐米(Btz)、来那度胺、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等在内的一线治疗反应差,生存时间短。1q扩增是一种驱动MM进展的细胞遗传学异常(CA),但其除了作为高危MM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位于该染色体区域的基因(除个别基因如CKS1B以外)在MM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均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1q基因之一缺氧诱导因子1(HIF-1)在MM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功能意义。
 
 
  首先,对我院180例新诊断MM分析显示,1qMM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显著缩短,但与增加的1q拷贝数多少无关;Btz明显提高1q患者的客观疗效,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存,但Btz治疗后ASCT则明显改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提示Btz作为诱导治疗,结合后续巩固治疗(如ASCT),可能使此类高危MM患者长期获益。
 
  体外研究发现,携带1q的MM细胞中HIF-1表达升高非常显著,而CKS1B等已知MM预后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却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MM患者CD138+肿瘤细胞中HIF-1 mR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供者,并随MM病情进展而升高;HIF-1表达与1q拷贝数增加呈正相关,且与MM患者OS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与敏感细胞系相比,获得性Btz或来那度胺耐药细胞系中HIF-1表达明显增高,而其他与耐药可能相关的1q21区基因(如CKS1B等)的表达却变化不明显;HIF-1过表达导致MM细胞对Btz耐药,而下调其表达则可增加MM细胞的敏感性。说明HIF-1表达参与MM耐药。
 
  体外研究还发现:模拟缺氧骨髓微环境能诱导HIF-1的表达,并抑制Btz诱导的MM细胞凋亡;而且,缺氧诱导的HIF-1 表达依赖于NF-κB信号途径的激活。因此,HIF-1不仅可以作为MM(特别是1q亚型)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新的生物学标志,并可能成为克服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的新分子靶点。
 
 
  专家简介
 
  
  靳凤艳
 
  医学博士,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2005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天津血液病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2012获德国DAAD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医院从事肿瘤和血管新生的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秘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同行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级项目多项。在SCI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2015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骨髓瘤靳凤艳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