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十七届CSCO长白肿瘤年会于2023年7月21日-23日在长春市召开。本届会议以“厚积薄发十七载,同心协力向未来”为主题,百余位国内外肿瘤领域知名学者与临床专家授课,来自全国各地1500余名学员积极参会、互通有无,打造了一场含金量十足的学术盛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分享了《ALK阳性NSCLC治疗现状和展望》,并在肿瘤瞭望访谈中对多个临床关注的问题进一步解答。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2023第十七届CSCO长白肿瘤年会于2023年7月21日-23日在长春市召开。本届会议以“厚积薄发十七载,同心协力向未来”为主题,百余位国内外肿瘤领域知名学者与临床专家授课,来自全国各地1500余名学员积极参会、互通有无,打造了一场含金量十足的学术盛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分享了《ALK阳性NSCLC治疗现状和展望》,并在肿瘤瞭望访谈中对多个临床关注的问题进一步解答。
肿瘤瞭望:在精准医学时代,临床医生应把握“治疗全局”,从全程管理视角为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制定更精准、更多获益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进行合理的ALK-TKI排兵布阵?选择一线用药时需考量哪些因素?
张力教授:非常高兴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这个问题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应考虑哪些因素。第二个问题是后线治疗的药物选择。关于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选择,因为这类患者面临ALK-TKI三代同堂的局面,也就是一代、二代和三代ALK-TKI药物并存,如何从中选择获益最大的药物,患者和临床医生应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ALK-TKI的客观有效性,其中“客观有效率(ORR)和无进展生存(PFS)”是目前考量比较多的两个数据。一代、二代和三代ALK-TKI的客观有效率差不多,特别是在一线治疗中,数据大约为70%~80%。最关键的问题是哪一个ALK-TKI的PFS最长。毫无疑问,二代和三代ALK-TKI的PFS数据远远优于一代ALK-TKI,所以二代和三代ALK-TKI也是目前的一线标准治疗选择。
第二,除了PFS和有效率以外,还应考虑ALK-TKI的入脑效果,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病灶的控制力非常重要。一些患者因为TKI的CNS控制效果不佳,导致PFS缩短。一线治疗采用的ALK-TKI应当有较长的CNS控制时间或较高的入脑率。
第三,安全性。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经ALK-TKI治疗可获得很长的PFS和总生存(OS),ALK-TKI用药时间长,使用毒性相对较小的ALK-TKI,才能提高长期服药的安全性。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药物可及性,即药物有没有进入医保。NCCN指南(2023.v3)将阿来替尼、布格替尼和洛拉替尼三个ALK-TKI作为晚期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的优先推荐。我国CSCO指南对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包括阿来替尼(优选)、布格替尼、洛拉替尼、恩沙替尼、克唑替尼和塞瑞替尼。所有ALK-TKI已经进入指南,关键是选择一个让患者经济负担更小、医保覆盖的药物。
一线治疗失败以后,推荐通过再次活检确定耐药机制,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和耐药机制选择二线治疗的ALK-TKI。患者对二代ALK-TKI耐药后大多发生二次突变,但每一个ALK-TKI耐药后的二次突变位点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存在着ALK-TKI交互使用的可能性,也就是患者对一个二代ALK-TKI耐药后,换用另一个二代ALK-TKI仍可能有效。国外已经有了二代ALK-TKI交互使用的临床试验阳性结果,患者经阿来替尼治疗失败后,可以考虑使用布格替尼或恩沙替尼等。对于发生G1202R耐药突变的患者,毫无疑问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可以解决问题。当然,并非所有患者经二代ALK-TKI治疗耐药后使用洛拉替尼都有效,应根据患者的耐药位点选择ALK-TKI,这也是ALK阳性NSCLC全程管理的要求。
肿瘤瞭望:对于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目前还存在哪些临床挑战?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有哪些呢?
张力教授: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受关注。尽管ALK阳性NSCLC患者的可选ALK抑制剂很多,疗效又非常好,但这类患者的治疗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⑴克服耐药。无论是接受一代、二代还是三代ALK-TKI治疗,最终都会发生耐药。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尝试,包括与其他化合物联合用药,希望能够克服或逆转ALK-TKI耐药。
⑵ALK-TKI能否在早期NSCLC患者中使用。EGFR-TKI的应用已经前移到EGFR突变早期NSCLC,获得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而且ADAURA 研究达到OS阳性结果。那么对于ALK阳性NSCLC患者,能否沿着这个思路开展研究?
⑶探索免疫治疗在ALK阳性NSCLC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我们知道ALK抑制剂联合PD-(L)1免疫治疗这条路可能走不通,因为联合用药的毒性比较大,迄今国际指南都没有推荐任何ALK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的联合方案,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肿瘤瞭望: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研究炙手可热,您如何看待ADC类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格局的影响?
张力教授:ADC药物不止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产生影响,对整个实体肿瘤治疗的格局都产生影响,目前ADC已经在乳腺癌治疗取得了许多成果,甚至成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药物。肺癌领域已有1款ADC药物获FDA批准上市,国内多个ADC药物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较好的苗头,有多项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例如,今年我们团队在ASCO会议上报告的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BL-B01D1首次人体试验的I期临床结果,这种ADC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ORR达到了63.2%,远远超过了常规化疗。
ADC将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将化疗药物带入肿瘤组织进行靶向杀伤。因此,ADC治疗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有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相对于传统化疗药,虽然ADC的毒性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的疗效和靶向性得到了明显改善,所以ADC也被称为魔法子弹或靶向化疗。我相信ADC将为肺癌和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带来巨大变革,但目前我们还需要等待III期临床试验结果。
张力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肺癌首席专家
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主任兼I期病房主任、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肺癌的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