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七届中德肺癌论坛暨第十七届肺癌生物靶向与个体化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在上海举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做主题报告“EGFR和ALK之外的其他驱动基因检测的标准”和“中国研究者在全球临床试验中的新兴作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目前国内EGFR和ALK检测率仍然偏低。未来应怎样开展EGFR和ALK以及其他驱动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精准医学必须基于客观检测指标,特别是精准的分子病理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驱动基因如EGFR、ALK、ROS1等的检测越来越重要。未来我们应改善以下几个方面以提高分子检测的普及率。①医生对患者做分子检测的前提是拿到标本,我希望内科医生能掌握取标本和做活检的技能,并把标本保存好。若内科医生没有这项技能,则需要与相关科室合作,比如获得外科医生、内窥镜医生的帮助。②所有肺癌诊疗相关的医生都要提高对分子检测的重视度。③向患者普及肿瘤精准医学的理念和分子病理检测的重要性;④政府给予更多关注,目前的分子检测费用没有被医保覆盖,如果检测费用能被医保报销,则有利于分子病理检查的普及。
液体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判断和检测中的作用
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技术可补充肿瘤组织检测的不足;实现疾病过程的监控;用于疗效判断;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
液体活检是组织分子检测的有力补充,在无法取得组织学标本时,可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根据目前的研究,血液检测存在敏感性不足的问题,敏感性只达到50%~80%。即20%~50%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可能被漏掉。若患者的血液检测EGFR驱动基因为阳性,则可以作为EGFR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选择相应靶向治疗。但是,若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不代表患者没有驱动基因突变。因此,血液检测可作为没有组织时的补充。
血液检测最重要的作用是疗效监测的,可以动态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物学信息的变化。在患者肿瘤疾病进展(PD,progressive disease)之前,外周血检测可监测到患者耐药基因的改变,可用于指导其后的临床治疗。检测液体肿瘤动态标志物能在影像学还没办法发现的情况下指示疾病的转归。
未来分子检测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分子检测的发展方向需要与临床紧密结合,比如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等。除了EGFR、 KRAS、 ALK 、ROS1等熟知驱动基因之后 , 未来将有更多驱动肺癌的新基因被揭示,肺癌靶点越来越多,大概能达到几十个靶点。基于活检的小标本进行多个靶向基因的检测,实现短时间内检测所有肿瘤驱动基因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借助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即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又名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比如质控体系和检测流程规范化,配套程序系统不断完善,检测平台及指标的组合选择)可使分子病理检测更好地指导临床。未来我们应高度关注及参与二代测序技术及液体活检和cfDNA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